搜索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协会总会员  22942

《安那般那守意經》 -佛門正法數息觀

2021-7-29 07:26| 发布者: 博女郎| 查看: 263| 评论: 0|原作者: 張玄祥居士撰

摘要: 中国国际武术协会亦可用身心的變化來說明修行過程間的成就。我們看到每個道場均有人在教數息法, 那如何才是真的世尊所教的數息法, 我們在此也要將安般守意法門重點說明清楚。 同時自從「打坐入門」 的文章上網後, 好像有很多人照著學習打坐, 但入門課程僅對初基行者, 若數月後已有進境者, 當有不同的方法要來用, 故 ...
亦可用身心的變化來說明修行過程間的成就。
我們看到每個道場均有人在教數息法, 那如何才是真的世尊所教的數息法, 我們在此也要將
安般守意法門重點說明清楚。 同時自從「打坐入門」 的文章上網後, 好像有很多人照著學習
打坐, 但入門課程僅對初基行者, 若數月後已有進境者, 當有不同的方法要來用, 故有必要
做進一步的課程介紹, 這就要深入探討打坐時會發生的身體與心理的變化。
方法論我們擺在後面, 先來說明使用安那般那守意法門後, 你修行中所會發生的一些經過,
先在此說明一下, 好讓各位心理有個譜。 若自認為有不錯的境界, 但若沒有經過世尊所說的
這十六種殊勝境界, 很難說你已有多好的修證, 這些現象與境界是一個修行指標, 就像《楞
嚴經》 的五十種魔相, 要經歷一回, 才能說是有所成就, 否則都是自欺欺人, 或著魔而不自
知。
二、 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
初習行者得數息時, 久而久之, 自知依安般守意法門, 令得止意。 故《安般守意經》 云:「數
息能除兩惡, 獲得十六種殊勝境界。」 兩惡者即數息時失數及不及十息, 是為惡。 而十六種
殊勝境界是行者修行過程中, 身與心的種種變化, 經云十六種身心的變化為 1.自知喘息(呼
吸)長, 2.自知喘息短, 3.自知喘息動身, 4.自知喘息微, 5.自知喘息快, 6.自知喘息不快,
7.自知喘息止, 8.自知喘息不止, 9.自知喘息歡心, 10.自知喘息不歡心, 11.自知內心妄念不
實喘息自知, 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13.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15.
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茲將其略解述如下, 往後當詳細說明。
自知喘息(呼吸) 長: 因心緣息, 心不散亂故, 久之丹田成形, 行者覺得似有一管, 由喉頭伸
入小腹中, 連結入丹田, 此境成, 息愈來愈長, 行者可自知之。
自知喘息短: 因小腹胞中(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 而未入他經絡, 故行者呼吸, 似球灌滿氣
後, 再進氣有困難, 故呼吸變為緩慢而短, 行者可自知之。
自知喘息動身: 因小腹拙火升起, 內氣轉入奇經之脈, 脈不通欲通之際, 致身體震動, 此乃
意動之相, 行者自知之。 此時宜放鬆色身, 告誡自己勿助其動, 調整或緩慢呼吸, 可突破此
境。
自知喘息微: 因部分經脈已通, 內氣前行似無阻礙, 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
行者自知之。
自知喘息快: 當呼吸入微時, 氣隨循經脈前行, 遇未通待通之經穴(尤以心輪為甚), 因內聚
氣不足, 氣壅不前, 當引發快喘息以調適, 惟喘息快非正常, 行者自知之。
自知喘息不快: 行者逢喘息快時, 宜意守小腹, 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 放鬆色身, 待呼
吸能恢復順暢後, 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 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 行者自知之。
自知喘息止: 行者數息得定後, 全身充滿內氣, 再引入絲微外氣, 即可轉成無量內氣, 短暫
間不須再呼吸, 故喘息止, 行者自知之。
自知喘息不止: 待有新經穴脈絡開引, 內氣形成不具足, 當再誘發呼吸以補其氣, 故至此境
界息止, 息不止, 交互功用, 行者自知之。
自知喘息歡心: 行者數息、 隨息得定, 突破色身束縛, 入心之覺受, 因息止, 定生故, 心生

歡喜(喜受), 行者自知之。 諸法本幻有, 何喜之有。
自知喘息不歡心: 行者數息、 隨息得定, 入心之覺受, 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 誘發根本煩
惱起故, 心生不歡喜(憂受), 行者自知之。 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實, 何煩惱之有。
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行者內氣, 入頭部甚深部位(禪宗謂黑漆桶), 引發諸多妄念,
謂自心現妄想之相, 經真心實相鑑照, 均非實有, 行者自知之。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行者內心自現妄念息而不生, 末那意識審慎思量心不起, 令內心脫黏
內塵影事, 無所復著, 行者自知之。
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行者已知諸法無常, 知心本寂, 捐棄一切思想, 讓心大死一番, 讓禪定
力堅固, 行者自知之。
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諸法無常, 本因緣而生, 緣滅法滅, 如是認知, 不再厭惡而棄心之所
思, 世間森羅萬象, 坐觀成敗, 行者自知之。
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色身依靠喘息而生, 識神執此五根, 息才可以繼。 一口氣不來, 識神離
軀體, 是謂命盡, 如何在命終時捨命, 行者自知之。
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生死事已知, 道業已成, 空體寂滅已知, 若此逃避, 是謂自了漢, 有
違世尊再造之恩德, 為繼佛慧命、 利益群生, 當發菩提心, 不放棄軀命, 廣作佛事, 圓滿菩
提, 行者自知之。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和尚─
三、 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詳解
1.自知喘息(呼吸)長:
初學打坐的人因心緣息, 心不會再胡思亂想。 修行打坐最主要的是要誘發丹田的契機, 當契
機未形成時, 喘息(呼吸)會很短。 打坐日久, 呼吸由短而慢慢增長, 久而久之, 丹田會成形,
行者自己覺得似有一管, 由喉頭直接伸入小腹中, 連結入丹田, 此境若成, 呼吸會愈來愈長,
此種境界行者可要自己體會知道。
2.自知喘息短:
待行者因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 但尚未入他經絡時, 前行無路, 此時行者呼吸會變短, 只因
丹田似球一樣, 球快灌滿氣時, 再進氣就有困難, 故呼吸會變為漸短, 此種境界行者可要自
己體會知道。
3. 自知喘息動身:
因行者小腹丹田拙火升起, 內氣轉入奇經之脈, 或正經十二脈時, 其脈之穴道不通, 待要通
之際, 脈絡中的動能內氣, 大過穴道阻塞的靜止能時, 氣就會通過此穴道, 以致造成身體會
震動, 行者可要自己知道。 另有一種狀況是意動之相, 此種狀況是發生在行者內氣強, 但靜
止不通的穴道不通, 會引發身體的微動, 若行者以意念助其身動, 則會變成意動不止的現象,
就像你坐著時有抖動腳的習慣, 某腳一發動抖動, 就成慣性的意動不止。 此時行者宜放鬆自
己色身, 告誡自己勿助其動, 調整或緩慢呼吸, 可突破此境。
4.自知喘息微:
因行者部分經脈已通, 內氣前行似無阻礙, 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 此時打坐
似已入優質的情境中, 行者應自己知道。 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 地、 水、 火、 風這四大, 最
主要還是在風大, 「風」 如果是灌得太大也不好, 到底要多大呢? 調得非常適當的話, 呼吸
就會慢, 然後氣就順, 再來就要悶氣或閉氣, 空氣進到丹田, 它就會化成真氣, 當然在化成

真氣之間, 火大、 風大都不能太大, 火大會口乾舌躁, 水大會往上蒸發, 就會流口水。 主要
還是在風大, 吸進來的氣, 在打坐之間要悶氣、 閉氣, 會有意想不到的氣機, 腳也不會痛,
除非你是初學的, 初學的丹田沒有成形。
丹田如果不成形, 不能夠長期承受打坐, 腳會一直痛, 所以我們花八個禮拜的時間, 每次花
三個小時來講丹田如何培養起來, 主要是你以後打坐才能用得上。 打坐吸一點氣, 然後閉氣,
這樣叫做「寶瓶氣」。「寶瓶氣」 是吸一口氣以後可以悶很久, 像瑜珈師可以閉上好幾個小時,
甚至於好幾天, 他跟本不借嘴巴或鼻子來呼吸, 這種現象要丹田成形才能夠發揮內在的真氣
綿長。
5.自知喘息快:
當呼吸入微時, 氣隨循經脈前行, 遇未通待通之經穴, 尤以心輪為甚, 因內聚氣不足, 氣壅
不前, 當引發快喘息以示其現象, 惟喘息快非正常, 行者自知之。 這裡講到如果喘息快的時
候, 你不要在那裡急速呼吸---哈! 哈! 哈! 做急促的呼吸, 那是沒有用的! 應該要意守丹田,
其實意守丹田是道家或世間禪的修行法門, 把我們的心下降, 氣守在丹田, 好處是氣醞釀在
丹田裡, 你的仙骨處。 我們背部腎臟部位下有一個仙骨, 整片骨經絡密佈, 這牽涉到腳的脈,
及臀部環跳下面, 如果這邊的氣不通, 就會腳酸、 腿麻。
如果你意想丹田, 風大調得很好, 不要很大, 只有十分之一的吸氣或五十分之一的吸氣, 然
後意守丹田悶著氣, 丹田的氣機就會愈來愈大, 影響到仙骨部位的經絡, 腳就不痛。 禪宗修
法的是在三個丹田處, 下丹田、 中丹田(膻中穴)及上丹田(眉間), 主要還是我們的眉尖輪,
腦筋裡面, 甚至是明點, 這些都是唸咒、 唸佛的人, 氣都會往上衝, 因為他要求開悟, 打開
黑漆桶, 所以氣當然儘量要往上衝, 很多人都會覺得頭脹、 頭痛, 要儘量把黑漆桶打開, 這
是禪宗的修法。
世間禪的修法也好, 道家的修法也好, 大概都是意守丹田, 這樣可以坐很久, 腳也不會痛,
一點點呼吸, 如果你不再呼吸就進入四禪的境界。 四禪第一個現象就呼吸要停止, 心住一定
境, 也就是心不隨境轉, 看到什麼, 對境不起心動念, 境與你的自性合一了, 就不會起心動
念打妄想, 心裡很清楚。 所以, 你要學五通到此都可以成就, 天眼通、 天耳通、 神足通、 他
心通、 宿命通都可以成就。
但是誘發五通也沒有用, 還是脫離不了三界, 所以修佛法第一個要修漏盡通, 不要先証五通,
先把沒有煩惱的神通力証到, 這才是最重要的, 你証得五通不見得有解脫的知見, 因為沒有
真正了解佛法。 你在應付第五點喘息快的時候, 除了吸一口氣入丹田後閉氣以外, 全身要放
鬆, 不要緊張, 丹田真氣就會再補上, 補上後就不會喘氣了。 一般人在急喘的時候, 不知道
理都會緊張。 你能閉氣四十秒、 五十秒, 你會覺得整個丹田的氣重新開發出來, 在呼吸能夠
恢復順暢以後微閉, 即可突破穴道, 哪個地方不通, 就可以再往前突破, 隨著呼吸, 進入正
常速度。 快了叫做喘息快了, 了解修行過程間有這種現象, 一般每次打坐只打一柱香, 而一
柱香也只有一個小時, 因此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通常此喘息快的現象大都發生在禪七。
同學中范大德就常有此喘息快的現象, 每次在新店淨緣講堂的禪一課程中, 他都會出現急喘
現象, 有次還真倒在地上喘, 經教他閉氣以誘發丹田不實的氣機才化解。 淨緣講堂是
上 藏下
度法師的道場, 我們以前每月借用一次做禪修場所。 范大德是修密宗的, 氣就在中脈裡衝,
老是走那條路, 有一次就倒下來, 我叫他不要喘, 把氣閉住, 這個境界就過去了, 過不去是
丹田的力量不足過不去, 才有這種現象, 這樣處理後呼吸就會慢慢正常。
6.自知喘息不快:
行者因內氣不足會造成呼吸快, 逢喘息快時, 宜意守小腹, 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 放鬆
色身, 待呼吸能恢復順暢後, 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或心輪, 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 行者
自知之。
7.自知喘息止:
行者數息得定後, 全身充滿內氣, 再引入絲微外氣, 即可轉成無量內氣, 短暫間不須再呼吸,
故喘息止, 行者自知之。 第七點自知喘息止, 到四禪的境界, 如果你修世間禪的話, 初禪時
鼻子跟舌頭不用, 有時對打坐之間的現象要了解一下, 看我到那個層次。 初禪還在欲界裡,
初禪主要鼻、 舌識不起功用, 二禪時再加上眼、 耳、 身三識不起功用, 眼睛沒什麼功用, 耳
朵聽不到聲音, 身體也沒有感覺了。 或意識控制不了身體, 打坐時身體出不來, 第六意識指
揮不了它, 別人已經下座了, 他卻出不來。 二禪境界身體不能控制, 你叫他動, 他動不了,
你叫他下座, 他下不來, 因為他眼、 耳、 身三個識不起功用。 三禪的話, 不起功用的識更多,
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共六識中, 只有意識能動。 初禪、 二禪是喜俱禪, 修到二禪境界心
常常法喜充滿, 尤其是唸佛、 打坐, 覺得非常高興, 心很愉快是喜俱禪。 到三禪是樂俱禪,
喜俱禪是心, 樂俱禪是身, 所以身體充滿了氣, 每個細胞等於一個世界一樣, 在這時候只有
一個意念, 當然這意念還有感覺快樂, 這中間也有痛苦, 身體痛、 腳痛, 熬過這個痛, 氣通
了就快樂, 這是世間禪。
到了四禪時, 還是只剩下一個意識, 這個意沒有痛苦、 快樂的感覺, 捨念清淨, 捨一切念,
好的、 壞的、 順的、 逆的都沒有, 只有一個意念在, 四禪境就是一境性。 初禪是未到地禪,
二禪是喜俱禪, 三禪是樂俱禪, 四禪是一境性, 四禪時息要停止, 不呼吸了, 才能入一境性
中。
行者不呼吸時會怎麼樣? 就是舌頭會捲一圈, 塞住你的喉嚨, 喉嚨塞住了怎麼呼吸? 塞住了
就不呼吸了, 這時把息斷了, 即入四禪境界。 一到四禪是色界天最高的禪定。 色界總共有四
禪天, 初禪有三天, 二禪有三天, 三禪有三天, 四禪有三天, 加佛教小乘聖人的五淨居天,
再加外道的無想天, 四禪天總共有九天。
學禪的觀念要搞清楚, 有的人色身沒有破, 它就不讓念頭起, 一直壓它, 有的人是打坐氣壓
到腦筋裡面, 念頭不起, 他認為已經証到空了, 有的人認為念頭不好, 一直要擺脫它、 躲避
它, 所以常常進入那個不想的境界, 這些是外道, 認識不清楚才會修到這樣, 這與四禪最高
廣果天壽等齊, 無想天的天壽與廣果天的天壽相當, 佛教的五淨居天是在四禪後得解脫智慧
的境界。 聲聞、 緣覺就在這裡, 聲聞緣覺是聖人, 証得我空理, 所以他不來受生, 解脫了!
小乘的須陀含果, 天上、 人間來回七次, 才証到阿羅漢果; 斯陀含果修到四禪天入五淨居天,
天上、 人間再來一次就不來了, 證得阿羅漢果; 阿那含果叫不還果, 不再來人間了, 不再來
最後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是真正解脫, 這是四果裡面最高, 相當於菩薩八地。 菩薩要不要住
在那一天呢? 不要! 菩薩是在人間一世再一世, 馬胎來驢胎去, 一直在人間一邊分段生死,
一邊渡化眾生, 在六道裡轉來轉去, 他都無所謂, 這就是菩薩的風範。
如果証到四禪境界, 呼吸就能停止, 斷掉空氣的進出, 行者數息得定後, 全身充滿了內氣,
再引入絲微的外氣, 即可轉成無量的內氣, 短暫間不須要呼吸, 故入喘息止, 這是對修佛法
的人來講。
修世間禪的人不是這樣, 他真斷掉了呼吸, 這裡沒講全部斷掉, 這裡講只是一個階層, 因為
修佛法不一定是要入定, 修佛禪是你面對每天的人、 事、 物, 你的心面對這些境界有沒有在
定中, 能不能如如不動, 你要練習這種功夫, 所以說行、 住、 坐、 臥都是在禪定之間。
在禪修課中開宗明義講什麼是禪? 禪的境界是你有所感知一切因緣, 你對感知的因緣能夠如
如不動, 那就是有禪定。 所以修佛禪不一定像世間禪一樣一定要入定, 一入定就是幾年、 幾
十年、 百年、 上千年。
但是不可否認在打坐之間一柱香也好, 好幾柱香接下來也好, 有一段時間你呼吸會停止, 也
許幾分鐘、 也許更長, 你不需要呼吸, 丹田氣機非常旺盛, 所以你根本不須要呼吸。 有的是
吸氣進來, 沒有吐出去, 一點氣進來在丹田之間醞釀, 然後不見了, 根本沒有吐出; 呼吸有
的呼長吸短; 有的吸短吐長; 有的人吸進多少, 就吐出多少, 這些都隨打坐不同而產生不同
的現象。

如果將身體看作一個氣球的話, 那呼吸進氣就好像打氣一樣, 一直打! 愈打愈密, 密到打不
進去, 所以它當然呼吸要停止, 打坐呼吸最後一段時間不呼吸, 不必再注意呼吸, 不必去看
心有沒有在妄想, 這樣會進入息意安穩的境界, 心住靜安詳和。
打坐之間有一段時間呼吸會停止, 不要害怕, 在禪七時開示, 盡量呼吸然後慢慢用控制風大
的大小, 慢慢的把氣吸足了, 當呼吸停止時, 不要害怕、 不要驚嚇、 不會死掉, 一定有丹田
的作用, 所以就有一個了了清楚的我在那裡, 身體也沒有了, 痛也好像與我沒有關, 就這樣
沒有知覺的走下去。
如果說身體正經十二條, 奇經有八條, 不是一下子要打通了嗎? 走到某幾條經絡滿了, 呼吸
的氣就進去填滿空隙, 然後又開發出一些穴道與穴道之間的空隙, 你又要走到這裡來, 丹田
的氣補充這一段, 所以又恢復了呼吸, 喘息不止, 呼吸又開始不停止。 我們加氣往前走, 又
開始呼吸, 雖然色身的氣無常, 不可能永遠都有, 有所定就有所不定。
修世間禪是沒有用的, 沒有解脫, 所以為什麼佛法要面對人、 事、 物這樣的去磨練, 如如不
動沒有掛礙, 然後你心中能感知一切因緣, 你可以自在, 什麼事讓你心煩, 讓你生病, 你心
裡也要自在, 練到這個功夫, 不是這麼永遠入定, 要呼吸不呼吸, 過程中就有這些現象。
8.自知喘息不止:
待有新經穴、 脈絡開引, 內氣形成不具足, 當再誘發呼吸以補其氣, 故又有了呼吸, 至此境
界息止、 息不止, 交互功用, 行者自知之。 息止是氣漲滿了, 不必呼吸; 如果經絡又開了一
部份, 又要呼吸一點氣, 時間長短不一, 行者自己要知道這些現象。
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在講呼吸、 講色身, 初禪-未到地禪, 它有前面的現象; 二禪就是在講歡
喜心, 以下是進入心的反應現象。
9. 自知喘息歡心:
行者數息、 隨息得定, 突破色身束縛, 入心之覺受, 因息止, 定生故, 心生歡喜(喜受), 行
者自知之。 諸法本幻有, 何喜之有。
第九個殊勝, 自知喘息歡心, 為什麼從呼吸之間, 就產生心的高興, 這境界只有二禪的境界
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在心地上在呼吸時可以感覺心的歡喜, 自知喘息能夠誘發喜的
感受, 打坐的三要素, 第一是打坐的姿勢--七支坐法, 第二是數息法--安那般那數息法, 如
果數息得定, 就會有此殊勝的現象。
數息法:「在一數一, 在二數二, 是為法行, 正精進。」 數息後你都能攝受你的念, 你會覺得
數一數二是多餘的, 不必數息了, 只得改成隨息。 我的呼吸從鼻子到丹田, 從丹田又回到鼻
子, 我的心隨呼吸上上、 下下, 一口氣吸滿不用數一, 一口氣吐盡不用數二, 這就是隨息了。
再坐下去就有氣感了, 如果打坐沒有氣感, 就修不了心了。 有氣的候時, 經絡一步一步的打
開, 最好能突破色身的束縛, 法身真正活起來。 法身能活起來, 心就能出離了, 那就有意生
身。 在《楞嚴經》 講意念一起, 有一神我身(法身)就出去了, 這現象有時你沒感覺, 並不代
表它沒有在做事。 第九自知喘息歡心, 行者開始觀呼吸、 喘息, 就會感覺快樂, 即進入心的
狀態, 行者數息、 隨息已得定後, 喜心會起, 這是入二禪之境。 有喜就有憂, 因當喜喪失後,
會懊惱, 何時再能見喜心。
先修班上了幾個禮拜了, 可以控制你的粗心, 不打妄想時, 故數一數二已是多餘的, 所以這
時候你要改變一個方法叫做隨息法。 第一階段安那般那數息法, 不要再控制粗心, 呼吸已拉
長, 一口氣吸滿, 一口氣吐盡, 這樣在加長我們的呼吸, 心已能夠靜止, 息能夠長的話, 丹
田就能成形。 此時數一數二是累贅, 不要再數了, 心隨息從鼻子到丹田, 再從丹田到鼻子,
安那般那隨息時, 不被一切外在境界所惱時, 就是得到初步的定。
入心的覺受以後, 因為息止, 定生的緣故, 所以心慢慢生起快樂的感覺。 你去參加法會時,
法會快結束時或中間就覺得法喜充滿, 法師常恭祝你法喜充滿, 願你法喜充滿; 在修禪的人
來講, 連法喜充滿都不行, 因為你執著善境界, 所以有一天你覺得你的情緒一直高昂時要警
覺, 我在歡喜什麼? 應該保持一個平常心, 我們常常在講平常心, 「常」 是永恒, 那一個法
是永恒? 沒有! 祇有一個空境
快樂會永遠快樂嗎? 痛苦會永遠痛苦嗎? 障礙會永遠障礙嗎? 都不會! 它們是無常, 既然是
無常就不是永恒, 永恒只有一個空。 我們的體性是空無, 所以它是永恒, 沒有高低是平等的,
沒有那一下高潮、 那一下低潮, 從頭到尾都很平坦, 我們的佛性就是這樣。
突破色身的束縛, 身體限制我們的身體氣脈, 法身不能活起來, 如果身體打開一點, 寧可覺
知我有好幾個心, 起碼有個打妄想的心, 還有個知道打妄想的心, 後者才是真我的覺知心。
進入心的覺受, 對心來講, 色、 受、 想、 行、 識這五蘊中的受蘊, 會憂愁、 會高興是屬於心
的。 對身體會覺得痛就有痛苦, 全身充滿氣時覺得很快樂, 心的憂喜與身體苦樂的感覺這些
都沒有的話, 就是所謂捨念清淨, 捨念清淨是平等法, 把痛苦與快樂看成是相等的話, 那捨
棄快樂與痛苦, 把憂愁與快樂捨棄, 所以憂喜苦樂都是我們心的一種覺受; 聖人沒有憂喜苦
樂覺受, 聖人只有一個捨念清淨或証到一切法平等, 不會說我不喜歡生病, 我常常要身體健
康, 生病與健康對聖人來講都是一樣。
生病只是身體不正常, 但我心裡很舒服就好了, 生病無所謂! 要超越不正常的感受, 你喜歡
這樣, 不喜歡那樣, 把它轉回來的話, 你生病也生得很高興, 你也認為不痛苦; 如果感冒就
覺得很累, 沒精神就很灰色、 很沮喪, 那表示你的心還不清淨。 釋迦牟尼佛也會生病, 成佛
怎麼還會生病, 成佛業來時還是要面對, 所以不把它當成很痛苦, 就是修行的成就, 這是要
磨練的。
所以你要保持一個平常心, 雖然沒有什麼好高興的, 但是你內心就有一股很高昂的感覺一直
出來, 這時候你就要警覺, 要平常心。 二禪境界心就會生起歡喜心, 不能自止的歡喜, 所以
心生歡喜, 這是喜受, 有喜受就有憂受, 你先斷掉憂愁才會有快樂。 斷掉喜感才能突破入三
禪, 若常把持喜受就不會進步, 故修行只能覺知境界, 不要保持一定的境界, 不然就不會往
前進步。 待你到息止以後快進入四禪境界, 就有一境性的禪修功夫。 每一個界地都有它的現
象, 如果你不突破禪境所發生的現象, 你就沒有辦法進步往前走, 這樣就是認識不清楚。 所
以在禪修的書本, 尤其是經典常常講的, 到初禪境界有覺有觀, 二禪是喜俱禪, 指心地生歡
喜, 三禪是樂俱禪, 指身充滿氣故覺快樂, 四禪入世間最高禪定, 得去喜樂之捨受, 入一境
性中, 對諸境不惱。
如果打坐時, 說我很靜止, 那根本還沒有進入修行的境界, 打坐到一個念頭起的時候, 另一
個真正的我可以看到, 你念頭起來了, 你在想什麼, 最起碼要有兩個心。 我們總共有八個心,
眼、 耳、 鼻、 舌、 身識等不去管它, 現在注重內心所起的念, 不管第六識對外境的分別或第
七識的妄想、 思量, 有第八識真心在看著它, 這些以後要慢慢去接觸、 體會。 眼、 耳、 鼻、
舌、 身這五識是對外境的認知, 因為眼、 耳、 鼻、 舌、 身諸根要接觸到外面的色、 聲、 香、
味、 觸, 這些境界接觸以後, 再加上第六識來分別, 所以我可以看到這是白板, 看到這是筆,
第六意識分別, 才能起念認知看到的是什麼。 第七識是內心妄執的心, 妄執識所儲存的種子。
八識雖然是真心, 但是今生所發生的種子, 大大小小都儲存在八識心田中, 它可以照又可以
儲存種子, 第七識執著八識一切種子所現的為真, 所以一直在輪迴。 若身體對氣是有感覺,
但心在妄想時, 什麼都不知道, 這樣是還沒入門的。
修到第九個殊勝就有歡喜的覺受, 但要以平常心待之, 因為從禪的修行來講, 諸法本幻有。
你覺知的現象當然會歡喜, 有時候看到什麼心念也沒有, 什麼影像也沒有, 卻自然生起歡喜,
法喜充滿。 我沒看到什麼, 但是真心卻看得到了, 真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 諸佛、 菩薩修證
到的境界有四智, 六祖所說的一首偈: 妙觀察智見非功(第六識), 平等性智心無病(第七識),
大圓鏡智性清淨(第八識), 成所作智同圓鏡(前五識)。 上面說的是八識的功用, 前五識是眼、
耳、 鼻、 舌、 身等五識, 認知外塵境。 第六識對外境透過眼、 耳、 鼻、 舌、 身五個根門頭來
分別, 如果有分別心, 一見就是執, 看進去了, 聽進去了, 那表示有執著。
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擺不開、 放不下, 一定要講, 甚至於罵, 那就是還有執著的心, 有這種
心就表示還沒有辦法去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 也就沒有妙觀察智, 因為你執著你所看到的、
聽到的、 碰到的種種, 因為你還有對外界迷糊。 所以你要修到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嗅而不
覺, 嚐而不知酸甜苦辣, 你身體所接觸到的柔、 硬、 堅、 實都不會去分別。 這樣的話, 你說
都沒感覺嗎? 不是! 有感覺但我不去執著, 見了沒有它的作用, 所以「見非功」 是說所見即
起不了其功用---妙觀察智。 如果無所執著, 無所見就有功, 就產生妙觀察智, 你看到這個人
的臉就能知不太正常, 著了客邪, 你看就知道。 你執著外境太多, 沒有超越你的分別心, 就
沒有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基本上不一定要有神通, 天眼、 天耳、 神足、 宿命通, 有時候看不
到人的心靈去。
第一階段修行要捨棄眼、 耳、 鼻、 舌、 身、 意所面對的色、 聲、 香、 味、 觸的塵境, 都能放
棄, 不起分別你就有妙觀察智, 你不必有什麼神通, 就有這個智慧。 修佛法不是求什麼神通,
是要獲得三身四智, 佛法是在求法身清淨, 報身圓滿, 化身千百億, 能夠証到法身清淨, 報
身就圓滿了, 然後從法身清淨空體化成千百億化身, 有人想你, 你就化一個化身給他, 常常
在唸佛(阿彌陀佛), 就化一個阿彌陀佛給你, 唸觀世音菩薩, 牠就化一個觀世音菩薩給你,
那娑婆世界有千百億人在念你, 你就可化千百億化身給他們, 這是大菩薩或証到佛的境界就
有這能力, 你憶想他, 他就會化一個化身給你, 當然身是有為, 化完了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四智中的平等性智, 是指憂、 喜、 苦、 樂一切法平等, 這時候你就沒有分別心了, 不會分好
人、 壞人、 佛教徒、 非佛教徒、 男的、 女的在那兒分別, 一切平等, 這時心就沒有病, 你不
喜歡快樂, 不喜歡憂愁, 對聖人講憂愁、 快樂兩個都一樣的, 痛苦、 快樂兩個看起來沒有分
別, 就好像禪七中熬了二小時, 到最後都很痛, 你能忍受這種痛, 痛之後七天熬下來也沒什
麼不快樂、 不煩, 這樣也不錯, 所以心不會要好的, 厭惡壞的, 這樣心就沒什麼毛病。
如果第六意識、 第七意識破了妄執性了, 你就有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就是第八意識真心的功
能, 跨越時間與空間, 浩瀚無邊, 所有虛空都包含在內, 大而全包容才是圓滿! 大而包括三
千大千世界及眾生, 連眾生都沒遺漏, 都包括在裡面那才圓滿。 有此智這就不得了, 連小蟲、
小毛蟲, 你都有智慧觀察這一切的因緣果報, 而且它們都現在心鏡中, 因這鏡子無所不照,
這是佛不可思議的境界, 要證得自性清淨, 否則貪、 瞋、 痴、 慢、 疑等等毛病, 怎能得大圓
鏡智。 其實都是第六意識的妄執分別, 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蓋住真心, 這兩個意識滅去妄執
的話, 你就能証到性清淨, 性清淨就有感通, 就能証到第八意識的大圓境智的真心。
現在沒有能力知道眾生的因緣果報, 只對自己內心起的念頭有感覺, 內心起一個妄想、 起一
個煩惱, 對一個人的見解或對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清清楚楚, 不受它的影響。 如果它讓你變成
一種困擾、 煩惱的話, 那表示你習氣毛病還有; 若性清淨的話, 就不會受它左右。
為什麼佛常常知道那個世界又發光了 呢? 那個世界的佛又在講什麼經? 佛與佛之間都清清
楚楚, 釋迦牟尼佛在說什麼法, 他方世界就派人來參見釋迦牟尼佛, 例如前來聽聞《法華經》
這個大法, 共襄盛舉, 來聆聽大法, 因為他佛有大圓鏡智, 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切及眾生都
清清楚楚, 所以沒有時空的間隔。 時間講現在、 過去、 未來, 你不管多久以前及以後怎麼樣,
時間沒有開始、 沒有終了, 一切因緣, 一切眾生果報他都清清楚楚、 明明了了。
最後一個是「成所作智同圓鏡」, 性清淨的話, 你的眼、 耳、 鼻、 舌、 身、 意這些識會起神
通變化, 你想什麼就會現什麼, 化身是從這邊化出來的, 剛開始起修時, 此五識先不去接觸
外緣, 現在性清淨了, 再利用這眼、 耳、 鼻、 舌、 身等五識, 可以喚成自己的神通變化。 故
成所作智就是在講神通變化, 這是成佛以後, 佛有那麼多的神變, 諸佛菩薩化身千萬億, 這
是八識性清淨後, 連帶使前五識無染, 清淨間產生很多神通變化, 所以修佛法是要修得三身
四智。
現在第九殊勝是在定中產生歡喜心, 雖然是好, 但是你要把它看成諸法本幻有, 不要被歡喜
心迷惑你的自性。
10. 自知喘息不歡心:
行者數息、 隨息得定, 入心之覺受, 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 誘發根本煩惱起故, 心生不歡
喜(憂受), 行者自知之。 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實, 何煩惱之有。
第十個自知喘息不歡心, 在數息得定後, 進入心的狀態, 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時, 會掃到
阿賴耶識的種子, 會誘發根本煩惱起。 妄想念起, 會想我以前打坐心好像很清淨, 沒有妄想,
現在為什麼會起煩惱法? 剛打坐時, 心亂七八糟, 坐不下去, 後用數息法把它控制了。
有同學打電話問, 我在翻內心阿賴耶識的種子, 翻出很多舊帳來, 翻了一陣子以為沒有了,
沒想到過一陣子又拋出很多, 更深、 更多! 好幾世以前的種子都出來, 本以為這樣就沒有了,
但它還是一層一層的進去, 所以沒有認真去體會, 以為禪修只有在身上, 只在氣上用功夫,
忘記進入心的深深處, 而且一直往下深進去的話, 才能把一切法塵翻完。
現在你的氣掃到阿賴耶識, 因阿賴耶識(八識)有很多的種子, 它不會說好, 不會說壞, 不會
煩惱, 只是實實在在地存有種子。 會有煩惱的都是第七意識認知它並妄執為真, 好的就高興,
不好的就憂愁, 內心控制不了, 就一直出來, 這樣的話心能不憂愁? 能不煩嗎? 所以心生不
歡喜心。
行者知道過程之間應該有這麼一段, 煩惱從那裡起, 是因為你的執著, 習氣沒辦法排除, 心
的煩惱起, 生不歡心。 你要用佛法去觀, 心的煩惱是從那裡起的, 你要看你的覺受也是不真
實的, 那還有什麼可以煩惱呢?
你習氣在, 還有煩惱, 如果有一個不如意的心或影相, 你就以為真, 那當然會煩惱, 不痛快
的時候, 消極低沈的時候, 不要被它影響你。 很多人修到這境界, 都會感覺周圍之間的心都
是同一個心, 如果你沒有煩惱, 周圍之間的眾生有煩惱, 你也得不到清淨。 如果你清淨了,
周圍旁邊的眾生心不清淨, 你可以影響他, 使他們也清淨。 雖他們不能完全清淨, 當下你以
空無的心, 可以使他們沒有煩惱, 讓他們不起煩惱心。
在禪修之間去體會, 大家的體性是同一個的, 當然大家的心不同, 體性是空性, 但空性之間
你會體會眾生的煩惱。 如果你能體會眾生的煩惱, 不能空掉, 你還沒証得解脫, 還是會受影
響, 這是真的修佛禪的境界。 你在打坐之間, 都是修世間禪, 在打坐之間也有感受到周圍之
間眾生的心, 這是第十種殊勝自知喘息不歡心。
11. 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行者內氣, 入頭部甚深部位(禪宗謂黑漆桶), 引發諸多妄念, 謂自心現妄想之相, 經真心實
相鑑照, 均非實有, 行者自知之。
第十一種殊勝是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現在已開始講內心, 喘息歡心, 喘息不歡心,
到這階段才是真正進入心靈的狀態。 現在進一步突破時, 就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把
它放在喘息上, 當然開始都是呼吸引起色身變化, 色身變化才能進入心的修證, 現在是真刀
實槍面對內心的妄念在戰鬥。
第八意識種子法塵無量, 然因你還看不清楚它, 第七意識會去執著它, 執著它就會現妄想,
有時你只看到妄想的心, 不知它從那裡起, 其實那是感知第八識的種子法塵。 譬如昨天與某
人吵架, 事情已經過去了, 但是吵架所說的話, 一問一答, 你罵我怎樣, 我回罵怎樣, 此等
話語已經進到第八識心田去了, 記得了。 你放不開, 因習氣還在, 習氣還在種子不滅, 種子
隨時會起現行, 你愈掛礙它愈會現, 現出來以後, 對錯的對話, 第七識執著它, 然後除了 種
子外, 自己又現起妄想, 這妄想包括傷心、 生氣, 你還有什麼心態, 就會現什麼樣子, 這些
都是第七識的執著。 我們常說修行要破第六意識對外境的執著, 第六識擺平, 就進入第七識
妄執的修證, 內心的執著要把它脫離掉。
以下說明: 行者內氣, 入頭部甚深部位, 就是禪宗行者講的黑漆桶。 黑漆桶要把它打破, 心
眼還沒開時是一片漆黑, 外面有光, 你看內在頭蓋骨, 一片黑暗; 如果心眼有開, 那邊也就
有光明, 也就真的心眼開。 所以呼吸之間愈走愈深, 引發諸多妄念, 妄念來自於氣掃到第八
識的種子以後現起, 第七意識去抓執它為真實而起妄想, 引發諸多妄念, 謂自心現妄想之相,
這是《楞伽經》 裡面的文句。 經文在說你上夜、 下夜都很努力、 認真地在修行的時候, 到很
好境的時候, 你就會自心現妄想之相, 注意那個自心, 你不想它而自己起來的念, 才是自心
現妄想之相。
普通能用自己意念來分別的心是第六意識, 心要想不想、 身要動不動是第六意識在主控。 八
識規矩頌裡頭說:「動身發語獨為最。」 是在講第六意識, 身體要不要動, 要不要講話, 都是
由第六意識所控制, 它主導心意最強, 這不破滅的話, 修不到內心去的, 它隨時在動, 想!
想! 想! 有一個心在告訴我們想, 沒有一個心它還會想, 因為第六意識還沒脫離的話, 就會
認是我在想。 你慢慢了知本來真心的話, 你知道那不是我在想, 真心覺知現出來, 才能觀誰
在起妄想。 打坐時寂靜無礙, 念頭現出來時, 你就知道你在想, 打坐要修到我有兩個心, 才
是基礎, 不然你沒有兩個心, 你第六意識在想, 你與它同流合污只有一個心, 這是一般人不
學打坐、 禪修, 或禪修沒有境界的現象。
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種子是很奇怪的, 對於我們腦筋所儲存的東西, 進一步來說明, 不是只有
今生才儲存。 一、 二年前在電視常看那位美國大師做催眠的表演, 很多藝人被催眠後胡言亂
語的。 某個藝人被催眠後就站起來聒聒亂叫, 旁邊的人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話, 但有點像印
地安話, 也就是他被催眠回到那世當印地安人, 他所學的印地安語的種子都還在, 被催到那
一世, 無形中就現出來, 那聲音好像是在戰鬥之間叫囂的話, 那老美有的聽得懂, 有的聽不
懂, 這些影像你根本今生沒看過。
12.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行者內心自現妄念息而不生, 末那意識審慎思量心不起, 令內心脫黏內塵影事, 無所復著,
行者自知之。
第十二種殊勝是說: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內心現妄想相的妄念, 像灰塵一樣, 這灰塵揚起
來之後, 飛走了, 風吹走了, 不吹走它也會落下來。 第二個說法是說, 本來我們第八識的種
子, 第七識執著它, 才會執以為真, 如果現在種子還在, 不執著妄心, 可以看到所現的一切
境, 不只有內心, 可以看到十方虛空, 看到外界, 看到一切眾生, 看到佛性的真實, 現在如
果內心的妄念不實的認知突破了,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可住一境性的地步。
沒事心不要亂想、 攀緣, 不隨便攀緣就不會起妄想, 攀緣的心強, 就不能入無所復思的境界。
修行人遇到一個人走過來, 若你還會攀緣的話, 就會看到這個人怎麼樣, 雖只是錯身而過,
你就想這頭髮好長, 眼睛很大, 鼻子很漂亮, 一直下來到腳, 起了多少念頭? 也許一個沒有
開悟人的腦筋比較鈍, 才看到對方眉毛、 鼻子, 人已經走過去了; 如果一個開悟的人, 心很
敏銳, 看到心裡邊去, 開悟的人只有心, 這人是好人、 是壞人, 心地怎麼樣? 若對方懷孕時,
還可以知道肚子裡的胎兒是男的或是女的。 你那麼會攀緣幹什麼? 跟你沒親沒故的, 你起那
麼多念頭幹什麼?
平時要修練住境不生心, 不要隨境界去起心動念, 慢慢練! 在禪修之間也這樣, 打破色身以
後, 要學習讓心不隨便亂動。 如此即能在打坐中,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內心自現妄念, 慢
慢會安息下來。 不復思想時, 不是你攀緣的種子沒有了, 第八識永遠不滅的, 是第七識透過
第六識, 透過眼睛、 鼻子, 能聽而不聞, 視而不覺, 且末那意識審慎思量的心也能不起。
內心妄念不實, 當然就可以看破慢慢修,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阿賴耶識審慎思量的心不起,
內心脫黏, 以前內心所留下來的前塵影事, 這些影像也好, 念頭也好, 都是倉庫裡的塵垢,
這件事有, 但是已經過去了, 過去的事還當真嗎?
第七識修得很好, 不再去執第八識的種子, 心要脫黏, 再現起什麼心, 我不被黏住。 你說你
以前跟誰吵架, 吵很很厲害, 打得要死, 如果從內心再現起這個傢伙, 你可以坦蕩蕩去面對
他, 內心不去恨他、 也不怨恨。 貪、 瞋、 痴你都要滅, 如果這樣的話, 內心的前塵影事所現
的影相, 不執著就脫黏了, 不重覆的去思考它, 見歸見, 見無所復著, 不會一次一次的去抓
它, 你不抓它, 它不會一直冒。 若你抓住它, 剛剛想完放下, 明天又掃到它, 你又去抓住它,
這樣就沒完沒了。 要練到它自起自滅, 才能入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現在生活之間, 所現的境相你都還擺脫不開的話, 別想要脫黏, 看到這個人做這件事, 內心
不喜歡, 就開罵說:「你怎麼這麼做? 」 對所接觸的事相, 還很執著的話, 第六意識對外境,
就透過眼、 耳、 鼻、 舌、 身等根, 對外境還很執著不放, 如此內心的境界就沒辦法去掉。 所
以為什麼要先修第六意識, 眼、 耳、 鼻、 舌、 身諸根面對色、 聲、 香、 味、 觸、 法等這些塵
境, 都要把它們蓋住、 脫黏, 脫黏以後才能進入修第七意識對八識種子的執著。 所以內無所
復思, 就是能住境不生心, 不會再抓境來想, 就無所復思了。
在打坐禪修時, 念頭出來你覺知看著它、 注意它, 念頭就不見了, 你不注意它, 念頭又會冒
出來。 慢慢心清澄下來, 就變成第十二種殊勝:「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你經過第十一殊勝
--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再經過第十二個殊勝, 看破它不煩惱, 看破這些不隨它轉。
本來第七意識末那是非常敏感的, 練得能不去執著這些種子法塵, 慢慢練到所有的妄想習氣
都應讓它淡薄, 若有法不當真, 就能不去執這些妄念, 就等於不動。
13. 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行者已知諸法無常, 知心本寂, 捐棄一切思想, 讓心大死一番, 讓禪定力堅固, 行者自知之。
現在妄想心滅, 進入第十三個打坐的殊勝---捐棄所思喘息自知。 我們上次講到禪那、 講到去
惡, 講到思惟修, 到最後修行禪那滅內心的不清淨, 個性、 習氣、 毛病要斷盡。 本來聽到什
麼去思維, 慢慢修到不執著, 第七識的妄想執著要斷除, 實修我們內心的不執著, 第六識的
執著從理念、 思考、 聽法之間慢慢斷, 從有所思都不真實, 禪那時都覺不真實。 禪那時就會
變成靜慮, 所以心清淨以後心光發明, 這時候你就沒有這些習氣的執著, 這樣你才能夠來思
惟、 思考, 有些什事情, 自己問自己就能知道。
第十三個打坐殊勝功德, 是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行者已知諸法無常, 知心本寂, 我們的自性,
本來是寂靜, 不沾染, 體空因為不黏的功夫所以不住境, 對著一些因緣法也可了知。 如如不
動就是寂靜, 而寂靜不是一個念頭都沒有, 如果沒有是佛性的話, 是石頭, 但石頭它能寂靜
外, 當敲它時, 它卻也會「扣扣」 地有反應。 佛性也是這樣, 可以了知、 可以鑑照, 但不黏
不住境、 無礙, 這樣才是不沾染; 如果你做不到, 表示這一部份你還不行, 貪、 瞋、 痴、 慢、
疑還有, 或是習氣尚未脫黏, 現在要知道一切法之間是無常, 不要去抓它, 現在煩惱你不理
它, 明天就好了。
我們的真心本寂, 所以不要去思想, 主動意念去思想, 在想的是誰, 是我們的第六意識。 打
坐時會胡思亂想, 就用唸佛號去壓它, 能唸佛的心是第六意識。 胡思亂想在飄呀飄, 你不主
動去想, 它還是在飄, 想到早上的事, 想昨天的事情, 這些都是第七意識有所執著, 有所掛
礙, 所以心一直在晃動。 要把這些去掉, 不要想它, 讓心大死一番, 以後代表你的禪定力堅
固到十三殊勝的境界。
如果你對一切沒有執著的話, 心就死掉, 隨時使它不會做壞事, 因為在修行過程之中, 你可
能會做很多善事, 但犯戒的事或壞事可能會做。 到這時候, 犯戒不去犯了, 壞事不會去做了,
但是以前人間的善事還想做, 此時什麼事都不想去做, 我們的體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六祖講:「不思善, 不思惡, 正當那麼時, 就是上座本來的面目。」 如果我們還沒有修到那個
地步, 也可以用意解, 好壞事都不想, 當下一片空, 但在空中又有一個了了的覺知, 那個覺
知是有點感覺到的樣子。 但是不修時, 人家罵你, 你起瞋心, 人家打你時, 你受不了。 你沒
有修証的話, 光意念、 理解沒有用, 所以要在禪修中走一趟, 過程都是很真實的, 你只要學
打坐, 每個過程都要經過, 沒有經過這一趟, 你就沒有真正學到佛法。
在前幾堂課只講到呼吸, 講身體的振動, 修行是要從身、 心、 息三方面下手, 身、 息有這二
種感覺了, 才會說到修心。 但很多人搞不懂這些, 很多公案都講不到氣, 不講氣怎麼修心,
不講氣就動不了你的身體, 氣走不到腦筋, 走不到腦筋怎麼修行?
你現在把它打開了, 先練習歡心, 再練習不歡心, 憂喜苦樂的受, 五受中的憂喜是屬於心態
的, 苦樂是屬於身體的, 最後一個捨念清淨, 先來修再來証。 三禪、 四禪以後都是捨念清淨,
還未修到這裡妄想都會起來, 所以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這裡講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再來把你所想的能拋棄, 對內境、 對外緣都能不動, 慢慢的心會死掉, 這裡心大死一番, 代
表你的禪定力到十三殊勝境地這裡。 進入心的靈知靈覺時, 心有感知, 心有靈通, 然後如果
守不住就沒有定, 如果能夠見到、 了知後, 如如不動、 不住境、 不掛礙, 這就叫禪定。
如果沒有修到內心有覺知, 是心沒有打開, 所以到底你有沒有開悟, 有神通代表你心有開悟,
如果心通都沒有, 那怕見光, 見什麼. . , 氣很旺等都沒有用。 心有靈知靈覺, 有煩惱、 有害
怕就有妄想, 現在要練習碰到逆境、 順境、 善緣、 惡緣, 都要讓心大死一番, 反正對我都沒
有意義, 這就叫做心大死一番。
心大死一番後你的禪定力就進步, 禪定不是嘴巴講「禪定! 禪定!」, 就能得禪定, 是要從境
界裡去磨練出來的。 所以有禪沒有定是散亂, 有禪也有定是真正完美的禪定。 為什麼說禪定
力要堅固, 是對一切法、 一切境都能自在無礙, 有的受念頭的影響心就亂七八糟, 有的受外
來的境界干擾就心慌意亂, 這些都要練得心像銅牆鐵壁一樣, 讓境無所能入。
像達摩祖師在等待傳承的人的時候, 面壁九年, 無所思, 讓心如如不動, 所以他常常講心要
像石頭一樣, 沒有縫隙, 一個縫罅都沒有, 代表心大死一番。 是順緣、 逆緣, 什麼緣, 你心
認為對的、 不對的、 感應的, 都要放下, 那才能心大死一番。 在《楞嚴經》 來講是感召懸絕,
你不知道心的輪迴都是心的感應, 不管你在地球那一端、 或在地獄道、 畜生道、 或在天上人
間, 只要有緣的心意常在互相衝擊。 如果是惡緣就惡念相扯, 善緣就善念相扯, 非常可怕,
所以你要曉得修証解脫的真實道理。
在心的靈知靈覺把它懸空、 把它斷絕, 所以要能清清楚楚的了知、 鑑照, 然後能如如不動。
很多同學有能力知道誰在想我, 他心感知馬上想對方, 兩個心互相交互了! 碰見了。 有修行
的人, 一感覺馬上要斷掉此相應的心念。 在世間禪定的人以為是心通, 所以知道他在想我,
我就打一個電話給他, 對方說我剛想到你, 你就來電話, 很可怕的! 不知道輪迴就是這樣!
你現在如果進入涅槃境, 或往生的時候中陰身現起, 這是《楞嚴經》 講的, 中陰身現起梵文
叫「普特伽羅」, 臨死時中陰靈通力很強, 感召力很強, 與你有緣眾生心念常能相感召。 密
宗說中陰身時是什麼都看不到, 但與你有緣的, 它在那裡你就能看得到他的光。 西藏的活佛
為什麼死後會出生到那個地方---台灣或某處, 他有能力先觀察。 有的是中陰現起時, 看到那
個地方有光就趨往前去, 那個有光的地方就是與你有緣, 沒緣的是什麼光都沒有。 光是一個
好兆頭, 阿彌陀佛要來接你也是現什麼光, 中陰身救渡法中說, 第一天阿彌陀佛來接你, 會
現什麼光, 你要放下一切世間的一切, 將你的身投入那個光中去, 跟阿彌陀佛去往生。 若佛
來時, 偏偏你還是在那兒流連, 掛念很多親戚朋友, 很多財產, 幌呀幌! 第一天過去了, 不
能往生了。
第二天又你對亡者開示, 今天是某某菩薩來接你, 會現什麼色光, 你要放下一切投入此光中。
業力愈重的愈放不下, 一天過一天, 搞到七七四十九天後也不往生, 到最後會變成鬼神。 四
十九天跟你有緣的光會現, 出生做人還不錯, 不要墮落到畜生道, 還有的影相會現出、 或其
他的境界, 這個不能去, 那個不能去, 在練禪修方面就是在練這個。
平時因緣牽扯時, 就是在斷這些因緣, 你打 PASS 給我念頭可以, 我不會跟你一齊擾和, 你
要能把它斷掉, 就要讓心大死一番。 修行是很現實的, 不是你懂得些名相, 背了一些經典,
如《楞嚴經》 講的, 你有沒有練到感召懸絕, 懂得很多佛教的道理, 但做不到也沒有用, 也
就是說禪修就在練這個。 心眼開了! 這種靈通力更大, 要修到如如不動, 知但不為所動, 所
想的當然是與感召有關, 時常要拋棄感應的心, 不以心意念來想。
14. 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諸法無常, 本因緣而生, 緣滅法滅, 如是認知, 不再厭惡而棄心之所思, 世間森羅萬象, 坐

觀成敗, 行者自知之。
第十四個打坐殊勝的功德相, 是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你如果讓心大死一番的話, 在佛法上
是證到空, 悟到空是代表有解脫的境界, 境界來臨, 眼前的因緣來牽扯, 能絕對地空掉此境
而不理, 永遠這樣下去也不對。
我常常畫一個圖來代表, 開始初發心, 有緣要學佛, 做很多佈施、 持戒、 福德, 佈施是修福,
供養諸佛菩薩, 持戒是修德行, 功德圓滿, 修一切忍辱法, 很精進修禪定, 有一天因緣成熟
世間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如果能夠進入色界四禪天, 再過去就是要打開色身, 開悟!
進入無色界時沒有身, 這身不是我們肉體的身, 是沒有質量的身, 在虛空中但沒有質量, 色
身沒有了, 只剩下一個心。
觀空智, 破一切法的執著, 破一切法的真實,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一切法本是不真實, 這
是《金剛經》 上講的, 破一切法不受它左右, 到最頂點就是悟到空。
「空」 有二個層次, 不管事情真假我都認為虛妄, 這是絕對的空, 修證到這裡, 心大死一番,
有的世間事卻是能把它化空的, 所以須菩提是証空第一。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是
修証像須菩提一樣, 一出生家裡的傢俱都沒有了, 過一段時間又現出來, 這是色即是空的最
高修證。
有一同學第一次到我們道場來, 第一次拜佛, 佛像都不見了, 他體會到色即是空, 所以佛像
也是空, 不久佛像又現出來。 如果是破色身體會到空, 一切相都是空的, 你受菩薩戒, 有一
戒是要去看有病的眾生。 看時不必用神通, 那個眾生生病你去看他, 看他時不必有怎麼樣地
作為, 他就會好的。 証到空的菩薩, 見到你業力自能化空, 這不必用神通力, 不必學很多咒
語, 也不必請鬼神來做, 就能超越業力, 問題是你有沒有証到空, 對事情是否都能無礙。
証到空者, 走到那裡都是空, 証到空不是用嘴巴講, 証到空之後不是永遠停在空, 這時候就
要回返。 悟到空是善境界, 悟到空是能解脫, 一切業緣都抓不住你。 我們凡夫有業障, 因為
執著一切的念頭、 一切的影相為真。 解脫的聖人都是在練習十一、 十二、 十三等殊勝境界。
這心一下子有, 一下子沒有, 一下子對, 一下子不對, 一下子怎樣, 把這些都能無礙, 能推
翻, 我想的不是真的, 我的心都不對, 這樣就是一直在超越。
你練得光溜溜的像球一樣, 業風吹來, 它就轉過去; 我們的心若有稜有角, 業風吹來、 滾起
來時, 一件事就卡住, 就抓來煩惱, 他認為這是真的, 如此當然沒辦法解脫。 要練得貪、 瞋、
痴、 慢、 疑都沒有, 心像一個大圓圈一樣, 不管業從那裡來都抓不住你, 要練到這樣。 沒修
行的人, 心非常執著, 不健康的人, 起懷疑心, 這人做什麼事對不對, 如果你心坦蕩蕩的,
管他害不害你, 如果你真的自在的話, 他害不到你, 因為你悟到空, 只怕心裡害怕、 掛礙的
種子在作祟, 不是人家真正害你, 是被你真正的煩惱嚇死。
所以修行是斷你內心不清淨的習氣, 把它掃得片甲不留, 知道空性就是聖人, 聖人就有解脫
的知見。 你是不是永遠自在, 不理人間的事, 就是有空悟的境界, 你也不能永遠這樣, 這是
小乘行者(自了漢)。 這時候要發願度眾生, 否則你只有走到半途, 你修行如果走到這裡,
說我都能自在, 我都能無礙, 再不往前走, 那只有在走到空的一面而已。
除此之外, 還有「有」 的一面, 所以要學空有不二, 也就是說我練到空的時候, 是達山的最
高點。 到時就要下山坡, 以前我在修空觀的時候, 這個門都閉起來, 不去攀緣-自閉, 因為
我還練不好, 心會亂, 所以什麼都自閉起來。 練到這裡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在, 諸法因
緣生, 緣滅法滅。 因為是諸法生起時, 我能無礙, 那我守住空的時候, 知緣無常, 不可能永
遠下去, 會轉, 會滅, 緣滅時法也滅, 法滅就空了, 所以解脫的知見就可以証到。
証到以後要學「有」, 是開放你的心, 接納眾生, 以前我看不慣, 現在我聽、 看, 這個人做
得對、 不對, 我都無所謂。 以前見人做不對, 就要罵人, 見作奸犯科, 就要跳腳的話; 現在
體知那是他的業力, 要罵眾生之間, 即知這是無明所造的一切業, 你會憐憫他、 可憐他。 以
前嫉惡如仇, 現在你會想辦法幫他、 渡他, 這時要回返、 要接納眾生。

走到空是出世間, 離開世間逃避世間, 為了完成我的道業我要回凡, 從出世間裡跳出來, 讓
我們把出世間當做空, 悟到空, 我再加一個”出空”, 空裡面走出來到那裡去呢? 走到入「有」,
回返的路走出來, 與凡夫沒有兩樣和眾生在一起, 誰知道你修得好不好? 但是你內心自在解
脫就可以與各層次的人擾和在一起, 不會顯現出你高高在上, 也不會顯現出你德行很好, 或
是有什麼神通變化, 就和一般人一樣, 但有解脫自在的心, 有慈悲的心, 勇往直前的心, 你
一直在付出沒有為自己想。 所以如此能夠圓覺的話, 那就是菩薩, 慢慢一直走, 圓覺的終點
就是空有不二, 整個修行過程要這樣才是修圓融的。
剛剛說第十三捐棄所思, 以前是認為我所想的都是妄想, 或我所感知的是冤親債主的作弄,
我心通感知業緣, 這些我要超越, 現在既然能超越, 我還怕什麼呢? 所以我就不捐棄所思,
要練習回返入有了。 諸法無常, 緣滅法滅, 懂得這樣世間所碰到的如意事, 沒什麼好高興的,
不如意事也無常, 幾天就過去。 像你在行菩薩道三天、 兩頭生病, 這是在做事。 祖師大德說,
不要落在無事匣子裡面, 你說身體健康, 天天無所是事, 這不是菩薩, 菩薩每天好像都在生
病, 你看那些大和尚或高僧大德, 好可憐! 每天病得奄奄的, 但要說法時, 精神就來了, 一
下台就要吊點滴了。 他已經很習慣這種感受, 你看他很可憐, 但他內心很安詳, 色身講起來
是沒有好好吃飯, 抗體也比較差, 接觸的人太多了, 緣雜, 每一個人背後都一大堆眾生跟著,
怎麼不會把身體搞生病呢? 但生病就吃藥、 休息, 下一次上台又唱又說, 下了台又病。 每個
師父帶禪七或長期做法會, 他都在生病, 但菩薩都不怕生病, 這個臭皮囊能用就用, 不能用
就再換一個, 解脫出生再換一個, 這就是諸法無常。
15. 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色身依靠喘息而生, 識神(阿賴耶識) 執此五根, 息才可以繼。 一口氣不來, 識神離軀體, 是
謂命盡, 如何在命終時捨命, 行者自知之。
第十五種殊勝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色身依靠喘息而生, 喘息就是呼吸, 沒有這一口氣就完了,
識神離軀體, 識神就是阿賴耶識, 如果離軀體就走了, 是謂命盡, 如何在命終捨命, 你要學
習怎麼死亡。 第一個就是平時修行, 把妄想當真那就錯了, 要把妄想慢慢清淨, 死亡的時候
才不會起妄想。 一般人不修行, 平時都胡思亂想, 何況是在中陰身的時候, 還是在妄想, 有
時怨親債主來干擾你, 在彌留狀態常常有那個親朋好友—阿珠、 阿花的, 都來要接他去, 誰
知道是真是假, 你的姑媽、 婆婆, 父母在那兒都不知道, 怎麼會來接你走呢?
這些都是怨親債主所幻化, 不可以把此當真, 如果能修到臨終一心不亂, 胡思亂想沒有, 幻
相也沒有, 而是諸佛、 菩薩化身中放光, 你如果能投入那個光環, 到它的光圈裡面, 就能往
生佛淨土。 但平時不勤修, 哪裡有菩薩會來接你? 就是真來接你, 你也放不下萬緣。
第二個是對世間這些親戚朋友放得下, 要走就要走得痛快。 不要在那裡遲疑, 如果是因犯了
五逆十大惡行的話, 死亡時即到地獄去; 修得天道的德行, 死後羽化昇天去了。 還有的是留
下來出生做人呢! 做動物! 若七七四十九天中陰都無處去, 就出生為鬼神了。 入何道輪迴,
就要看你的因緣。
死亡的時候中陰身現起, 梵文叫「普特伽羅」, 它是很敏感的, 就像剛開悟人的心一樣。 一
般人的潛意識被開發出來, 七天內中陰身就起了, 於七日後中陰身又亡。 如果你還沒有地方
去投胎, 或去出生, 或去西方或投入菩薩的光環裡, 到七七四十九天就落入鬼道。 若陽世人
在四十九天內一直給往生者做佛事, 就有善因緣。 如果他平時不修, 幫他做佛事也沒有用,
因他放不下萬緣。 所以平時自己要修, 往生的時候有人念佛給他聽, 跟他開示, 叫他不要起
顛倒想, 有人在旁邊開示, 念頭、 幻境、 幻影起的時候都不要當真。
「西藏生死書」 是鄭振煌老師翻譯的, 寫死亡臨終時的情境。 修禪也是在練習怎麼死, 我們
要比一般人早點學習到死亡, 早點體會死亡的情境。 色身打開來, 阿賴耶識開發出來了, 如
果此識神脫離了色身就會死亡, 再回來執取此色身, 色身就不會腐爛, 人會活下來。 如果修
行沒有體會這樣一下, 也就沒有走到最後, 我們說要突破四種魔境, 五陰魔-色、 受、 想、
行、 識, 煩惱魔、 天魔, 超越生死魔, 如此你就能超越三界。
生死操縱在那裡? 不是控制在種子發芽, 不是控制在閻羅王, 所以能夠控制生死魔, 才能超
越三界。 這裡講如何在命終捨命, 放下肉體, 在喘息中體會一下。 我們的肉體死亡後會敗壞,
末法時期, 有的練氣功、 打坐, 有的能活到八、 九百歲像彭祖。 打坐也好, 練氣功也好, 是
修佛法必須走的路, 修身再修心, 色身打開來的時候, 就有放棄色身, 捨棄軀命的現象會發
生, 此時行者自知之, 你要體會一下。
修得好的, 人家叫你辦事, 你還不能。 如果氣脈相通的話, 識神出去做什麼, 有時還不知道,
大部份是在夢中出去, 有的在神智清醒的時候出去, 有的可以白天出去; 白天出去, 功夫要
練得很好, 才可以見陽光, 初基的人, 白天不敢出去, 像陰神, 大白天是不敢見陽光的。 每
次大的道場做法會, 要請那麼多的鬼神來, 另外還超渡、 拔薦祖先等, 做很多的功德。 因緣
俱足時, 法會殊勝, 會陰天或下大雨, 你看本來那麼好的天氣, 怎麼忽然間天昏地暗, 下起
雨了呢? 那是有個大道場在做法會, 法會圓滿結束, 天就晴了! 你也去體會一下。
那一個道場在做法會, 你會有靈覺, 去別的道場比較不覺得, 若去佛光山道場, 做起法會比
較靈感, 消災、 祈福或做各種功德, 佛光山系列的道場可以多參加, 因為它的排場非常莊嚴,
而且參與的師父很多, 唱誦能夠感動天地、 菩薩、 佛。 佛光山因為有很多人學習梵貝, 人手
夠, 唱誦佳, 所以做的法會非常殊勝; 而禪修的道場, 實修比較多, 所以比較不講究唱誦、
讚嘆諸佛、 菩薩這一套法會軌儀, 不是很如法。 20 年前, 我去佛光山受菩薩戒時, 天氣不
錯, 最後法會誦經時, 風雲一直起, 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 不知第幾天, 雨下個沒完, 當時
還聽到空中有聲音在念止雨咒。
這一部份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要用心去了解體會, 你不懂, 看了不知道在講什麼。 行者放棄
軀命或重新復活等, 要在喘息之間去體會。 若是能做到了, 以後要捨命時, 就駕輕就熟, 像
古僧大德說走就走, 甚至於倒立走或坐著走, 都是自在無礙的。
16. 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生死事已知, 道業已成, 空體寂滅已得, 若此逃避, 是謂自了漢, 有違世尊再造之恩德, 為
繼佛慧命、 利益群生, 當發菩提心, 不放棄軀命, 廣作佛事, 圓滿菩提, 行者自知之。
第十六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放棄軀命是身體也不要, 性命也不要了, 性命是阿賴耶識執不
執取色身, 在呼吸之間能突破色身, 阿賴耶識不執著色身才自在, 才不會受色身所束縛, 這
個你要體會。 最後入滅的殊勝境界既然懂了, 不應該放棄軀體與生命, 真的走就應該像道家
行者一樣, 打坐中就羽化了。
如果你常常跑那些高山叢林, 有修行人在那兒入定, 面目栩栩如生, 衣服破破爛爛的, 這是
經過幾朝代不知道, 有的就是已入滅去了。 風水好又不常有人去的高山地方, 一定有人在修
行, 現在科學發達的時代, 在人世間很少人會有大修行。 像心密初祖大愚法師, 現在還在終
南山還沒入滅, 有人入禪定中看到大師在終南山, 但也聽美國有人見大愚法師已不住世的說
法。
修佛法最重要是求心地的解脫, 如果修得壽命很長, 但不得解脫, 就不是菩薩。 外道也可以
這樣, 功夫也是了得, 但是要証到心的解脫, 是沒有那個知見。 只有佛法才能教人證得解脫,
到能夠放棄軀命的時候, 就要用佛法的觀念, 來轉你的心, 生死事已知, 然後再能執取色身
不去, 就能用此色身利益群生。 每個人對死亡的體會不太一樣, 有的人透過疾病死亡, 或經
某個重大車禍, 神識已起, 要離開或已離開, 然後又回來, 該死卻不死, 有很多這種經歷的
人, 也能知死亡的情況。 修行的人在打坐之間, 呼吸禪定間去體會生死的事。
如果開悟的話, 也是一樣能去體會生死的事怎樣, 應該做的道業已成, 空體寂滅已知, 我們
如是幻境的體、 妄心的體本來寂滅, 此空體面對一切因緣業報都能不動, 一動就隨因緣去流
轉, 隨緣去受生, 你修証到對一切境如如不動, 面對你的心, 虛幻不實在境, 不為它所動,
你要了解這些。

到這境界, 如果逃避、 往生了, 是謂自了漢, 修了好久! 好久! 好不容易有一點境界, 就走
了, 叫自了漢, 有違背世尊再造之恩德, 如果你修佛法, 証得解脫, 對釋迦牟尼佛留下的經
典, 或釋迦牟尼佛冥冥之中在加持你, 你最大的感恩, 就是去渡眾生, 感謝佛的再造之恩,
留下來就要為續佛慧命而付出。 慧命是世尊給的性命, 或是世尊幫我們所開發出來的般若智
慧, 要用來利益群生。 所以悟到空的時候, 就要回凡度眾生, 這就是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意思, 是能夠與凡夫在一起, 用空無的修證來度化他們, 利用解脫的心法來幫助
別人。 祖師大德說:「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我們往下渡化眾生, 其實是向上求佛果。 這中
間誰來傳無上佛法, 不能用人來傳, 這是無上心法, 是至高的境界, 是世尊的心法。 只要你
精進, 只要你修証不被一切妄境所迷惑, 只要你心夠清靜, 你就可以証法身。 法身清淨應緣
能化, 活菩薩能在接觸眾生之間, 它有什麼困難, 心地中就能流露出什麼法去應對, 是靈通
的心法? 還是有為法? 或是什麼無為法? 隨不同的個案, 你的心會去展現。心生起有為法時,
會叫你念咒, 看念什麼咒、 拜什麼懺! 若不用有為法, 從心地之間流露出空性真如體, 使眾
生得其法益。 所以很多心法學得, 都是接觸眾生而發起、 學得, 若眾生他的福德夠, 一定要
幫助他的話, 心會啟發流露自性心法, 這是沒有人可以教你的。 達到這種境界以後, 不放棄
色身與性命作什麼呢? 當然是廣作佛事。
所謂佛事, 度化一切眾生也是佛事, 眾生包括天神、 鬼神、 畜牲、 人之類都是, 所以度天神
有天神法, 度鬼神有鬼神法, 度畜牲有畜牲法, 度什麼有什麼法, 很多! 這個以後我們都要
學的! 無上心法以外, 還有很多有為法, 像入滅以後, 怎麼做才能來往其他的世界, 這就是
佛的境界。 怎麼還有其他世界, 我們看不見, 十方有三千大千世界, 光我們這個小銀河系就
有很多世界, 像南瞻部洲、 北俱盧洲、 東勝神洲、 西牛貨洲, 在須彌山的四方都有人住的世
界, 只是他們的福報比較好, 我們娑婆世界人的福報比較不好。
至此境界是「空有不二」。 在悟得「空」 時, 人家怎麼考都能無礙; 若我跑到深山裡去, 無
人考你, 就認為心清無礙, 這是不踏實的修證。 如果是證得「空有不二」, 我進到凡夫群裡
去, 環境很複雜、 很髒亂, 我覺得蠻不錯的, 圓融的時候, 眾生與我一樣, 可以看得開, 看
得順眼, 這樣才是真的突破, 圓滿菩提; 否則只有証到「空」, 沒有証到「有」。 到這裡, 整
個佛法修行的過程才圓滿, 很多外道到這裡, 都迷失了, 這中間有色、 受、 想、 行、 識五陰
魔相, 世間現起很多怪力亂神, 都在這裡迷失掉。 不通過五陰所現的魔相, 不能超越三界,
打開色身後, 心要証到解脫境界。
因此, 若你說你有所得就是外道, 所以《心經》 講: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無所得, 才能
看到你的體性、 自性、 空性。 自性對境不應, 如果修得解脫道, 就能真的解脫。 解脫道不是
嘴巴講的, 是要實際修証, 以很多境界來講, 你能放得開, 沒有什麼法, 很簡單對一切境來
磨, 不去抓它, 証到有成就, 就是証到空的境界, 才能說是解脫。 你覺得西方極樂世界很好,
但我覺得處在娑婆世界也很自在, 那你要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悟道的人, 不會想去西方
極樂世界, 在這裡很好, 可行菩薩道; 眾生個性雖頑劣, 但我仍然覺得很好。 悟道的人, 沒
有說要去那裡, 下一世還是來做人, 希望你還是我的徒弟。 有些人, 你就要鼓勵他, 因為他
身心不好, 智慧不夠, 根基不好, 業障太重, 這一生不能証到解脫, 就要叫他多念佛, 與阿
彌陀佛結緣, 死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他留下來的, 都是要走菩薩道的。
學打坐如果沒像前述的十六種殊勝走一趟, 則沒証到整個學佛的完整過程。 只是卡到某一個
過程, 枯坐而已。
17. 十六種殊勝境界結後語
修行到色陰魔相現, 是有點要開悟的樣子。 在這裡, 就有神通異能, 神通不能執著, 一執著
就沒有辦法走下去, 你要的是解脫, 神通只是善境界, 不能當真一直走証到空, 心裡要了 解
一切法, 心裡要學習一切神通變化, 但主要的是要了脫生死, 才能証到「空有不二」, 這樣
才是一條完整的路。 再下來, 諸法無常, 本因緣而生, 緣生法生, 緣滅法滅, 如是認知。
所思包括感知心通的一切念, 修到這裡, 你說沒有一切念, 說不過去, 但是所感知所想的,
世間森羅萬象, 坐觀成敗, 無非都是因緣果報, 每一個人周圍的親戚、 朋友、 同修, 都是隨
著因緣果報在現一切業, 你很客觀, 超然的去面對這些。
如果你不超然的話, 你天天都會發神經病。 這個朋友非常好, 她怎麼樣了, 你就心慌意亂,
你一亂, 就沒有解脫。 坐觀成敗, 反正, 世間那個不是隨著業, 好好壞壞地活著?
如果他有因緣要修行, 他就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助力, 在困境中化解出來, 所以証到這個境
界的行者, 想可以想, 他不會煩惱, 他不再厭惡心裡所感知的, 到這時候有兩個心, 有一個
了了覺知, 另一個妄想的心是來自內心, 內心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裡的東西, 妄想心起,
來自於外緣, 外緣是怨親債主所現的一切念, 這些你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著它, 就能覺知有
二個心, 慢慢的証到空, 就又變為一個心, 這潔淨的心, 本來不清淨, 慢慢清淨回到佛性本
來, 就清淨了。
清淨的心是覺知的心, 覺知是清淨, 不清淨已經沒有, 只留下一個覺知在, 達到這境界時,
就是「即心即佛」 的境界。 佛性清淨, 起心動念就是「法爾」 的現象。 也就是說, 不起心動
念則已, 一起心動念是清淨空體, 應外境所感知的一切因緣法, 所以這樣是不是心通? 這是
佛性本來!
真心所顯現的一切法是有修証者的境界, 而妄想心、 毛病的心、 貪愛的心, 怎麼能講是佛心
呢? 習氣毛病都滅, 不執著! 它才會現! 那這時候, 心是真心所現, 故說「即心即佛」。 台
灣開悟的人多不多? 那個開悟? 可以從看他的臉充滿了氣看出來, 我 72 年左右曾經在十方
禪林樓上看到一位大德, 色身所現的種種是色陰魔相, 因不關己事, 也沒與他交談。 住此魔
境要超越, 不然就卡死在這裡, 有些人開發出一些能力, 以為很好, 其實這些都是魔相。
《楞嚴經》 講你有這些現象是善境界, 不要執著, 一執著就要著魔了。 這些要讓它滅, 所以
當根滅時, 對一切境不起神通異能的話, 就會進入心靈的狀態, 這時就有覺知、 心通了, 心
是無形無相, 心可通、 可知一切法, 所以有的人以前看得到, 現在看不到了, 因為他已翻過
山頭, 進入心的覺知歷歷, 覺知很多事, 如果放不開, 那豈不糟糕? 過去、 未來都能覺知,
那不成為煩惱嗎?
這時候有覺的心還是要滅, 覺知的心滅, 空的心就生了, 悟到空就能脫黏, 就能証到解脫,
不被一切境黏住, 你有心通也好,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可以看到什麼, 放不開就很煩
惱, 這是沒有悟到空, 要學習到好事、 壞事, 我都無所謂, 這樣才有悟到空, 悟空才有解脫
的功夫。「空」, 你一直執著下去, 就變成「偏空」 或是「頑空」。
因為佛性是「空有不二」 的, 這時候要把「空」 也滅掉, 即「空」 生起時, 把「空」 滅掉。
這裡的「空」, 是絕對空掉一切法, 那邊的「滅」 是相對的空一切法, 簡單的說就是有法無
主, 可以看、 可以體會很多法, 但不做它的主人, 這才是「滅」 的境界。 然後不管怎樣相對
的空也滅掉, 觀世音菩薩說: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這是最二句, 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偈語,
生滅法已經走一趟了, 該滅的都滅掉了, 寂滅的佛性才現出來。 前講的六結使是生滅法, 亦
即動滅靜生, 靜滅根生, 根滅覺生, 覺滅空生, 空滅滅生,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寂靜的體, 面對一切能感知, 可以感知, 面對一切境卻可以不黏, 也不被它左右, 這叫做相
對的滅, 那個境界是我們佛性的最高境界, 寂滅現出來, 整個過程就是講生滅法, 把它縮小
演譯過程。
生滅因緣, 有因有緣, 法的因緣是成、 住、 壞、 空, 一切法的因緣生起時, 它是「成」 了!
「成」 再然後是「住」, 一切法是無常的, 所以不可能永遠住, 是會壞, 壞了就入空, 空了
以後有因緣就又成、 又住、 又壞、 又空。 因緣又滅了, 然後因緣又起, 一直下去, 所以這個
是生滅因緣。
佛大沙門說, 沙門是和尚, 世尊是大導師, 可以從他所說的幾句偈語, 學到一切法都是從因
緣而起, 因緣滅了, 法也滅了, 所以你要學一切法無常, 因為一切法是無常, 一切法是短暫

的有相, 緣滅它就滅了, 所以是生滅因緣。
你會體會的話, 如果心不安詳或病痛, 你會鼓勵你自己, 因一切法是因緣生, 病痛與苦難,
好在它是生滅法、 是無常, 過一陣子它會過去, 因為因緣不可能永遠住, 如果你欺侮人, 欺
侮了一百年, 當然要還他, 虐待或壓迫一百年或很長, 一般人都會覺得, 其實時空裡只是一
時, 還是很短的一點, 何況是三、 五天的痛苦, 熬一下就過去了, 這樣來觀一切法, 你也能
很坦然的面對一切法, 故知世間一切法皆由因緣之聚散而有生滅, 此謂因緣生或因緣起。
沒有因緣而生的法, 都是你的妄想, 「因」 者指引生「果」 之直接內在原因, 這「因」 都在
阿賴耶識裡面, 當然對方也是在阿賴耶識裡面, 因果都是指對象, 不管你跟那個人結了惡緣、
善緣, 時間成熟的話, 自然會有善報、 惡報, 所以主要還是內在的因, 緣者指外來相助成「果」
之外在原因。
「緣」 簡單講就有時、 空二個, 如果複雜講的話, 一切事情由「因」 變為「果」 的, 都是有
一個「緣」。 譬如說你現在撒一個種子, 種子是因, 你要讓它發芽成果, 這中間所有參與進
去的都是助緣, 這顆種子你要擺在那個地方, 放在盆子裡還不行, 要一點水份, 你澆一點水
給它, 還要有點溫度, 溫度太低不夠它發芽、 催化, 這中間多長, 當然不是幾秒鐘就發芽,
還要時間, 除此之外還要陽光照射, 有時還要加肥料。
所以, 以人與人之間的因果來講的話, 還有直接、 間接的緣, 反正這個緣是很可怕的, 當初
你來法爾是一個人介紹一個人, 慢慢延伸, 所以有直接, 也有間接, 間接也是一個緣, 很複
雜! 內在的因有的話, 緣是接外在種種的讓因相助而成為果, 這些都是緣。
吾人欲辨因果, 須了知因緣, 有人看到「因」, 但看不到「果」, 有的人看到「果」 卻看不到
「因」, 有因果之間的緣不知道, 你講「因、 果」 要講「因、 緣、 果報」, 這樣才講的比較清
楚, 一般只講因果, 若僅知因, 而惑於緣, 則義有偏失, 只知因, 而不去了解中間緣的作用!
即不明因果道理。
溝通小乘與大乘橋樑之一的經論《俱舍論》, 舉出因緣法則說明, 它講六因四緣, 學術上在
講的, 緣有四種緣, 我們以實際的例子來講比較清楚, 如果比較仔細去講, 你好好去分析的
話, 會整理得更完美。
「能作因」: 這因有它主動的能發揮功用的叫能作因, 這因不是被動的等它發作, 本身啪一
下, 有緣就發動, 你心與某甲結緣主動想到他, 會想到他的是能作因。
「俱有因」: 這個因不是只有一個, 有很多同時都要參與進去, 和在一起才成就這個因, 所
以俱足很多因, 面面俱到個個都有。
「相應因」: 有因當然有種子與它相應示然, 主動的能作因也是力量而已, 相應才是推動事
情的過程, 相應也是因緣中的一種。
「遍行因」: 遍是無所不在, 無所不到, 所以遍行, 以意識心來講的話, 第六意識, 它可以
到地獄、 可以到人間、 可以到天上、 色界四禪以上到無色界等, 都離不開第六意識, 它三界
無所不在, 全界走透透, 遍行因它的行相就是如此。
再來講有這個因, 它什麼時候成熟? 那時候做到? 就講到「異熟因」, 異是不同, ”生的”是
還沒有緣的時候, 若緣俱足了, 當然成”熟”了。 你有千萬億的因在阿賴耶識裡面, 那一天它
成熟了, 因緣果報就成了。 因果本不是那麼簡單, 你說你今生做好事, 下一生一定出生做好
人嗎? 不見得! 臨死那一念最重要, 不同輪迴的因就是異, 那一個先成熟, 就先受報, 這就
是異熟。
最明顯的例子: 以前有一個國王生前供養很多修行人, 蓋很多的寺廟, 照道理講死後他一定
升天, 但是他不修心, 死亡來臨, 在彌留狀態, 他感覺有一隻蒼蠅在他周圍嗡嗡叫, 彌留狀
態不能打牠, 心中就很氣、 很懊惱! 瞋心一起馬上受報, 墮落成蛇類。 所以臨走的一念多重
要! 你看! 國王做很多善事照道理可以升天, 但是瞋心一起, 就落到莽蛇身, 瞋心重的會出
生做蛇類。 不是今生做什麼好事, 下一生就馬上會報什麼!

有的人一生中做了多少壞事, 臨走之時周圍的人一直幫他唸「阿彌陀佛」, 他沒有想他幹過
的壞事, 現在想的是你唸的「阿彌陀佛」! 他不會墮落, 他可能出生做人; 其實平時不修,
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 死時靠人家幫你助念, 你就能往生西方, 那有那麼便宜的事,
自己又不修行、 唸佛, 兒女孝順, 臨終找人來助唸, 唸得好, 看你有沒有顛例, 沒顛倒這樣
可能出生做人。
國王做了很多功德的「因」 在不在? 這「因」 不會滅, 那只是一個還沒有成熟的因, 那個因
先成熟的就先受報, 蛇身盡了, 也許可以出生做人, 或又可以升天等等, 這叫做異熟因, 所
以把它拿來當異熟因的例子。
那個種子先成熟先受報, 要清楚它怎麼受報, 係由於能作因, 它本身就能夠發起與一切緣相
應的因, 再來就是俱有因、 相應因、 同類因、 遍行因等等, 同類因是同一類在一起的時候劈
哩啪啦! 像同一班上課的同學也是互相會影響, 你蓋房子四隻腳是同類搭起來才能蓋一間房
子, 這些都是一個因緣。
要跟人家講佛法的話, 就是講這些, 你要記一記, 禪宗不講這些, 它只從心地講, 它管你什
麼因, 我只要管住這個心就好了, 你不要與外境相應, 有這個因、 緣, 不要與它相應, 封住
就行了, 不會去輪迴。 故禪宗是直接了當, 如如體性, 面對緣能不動。 如果你懂得太多, 不
會去用, 有什麼用? 控制不了照樣還是輪迴去了。
四、 釋安般功用行
(一) 前言
佛弟子修行時, 身、 息、 心三者, 缺一即不能成就, 開悟尚不可得, 遑論明心見性。 而修行
成就之次第為息成, 內氣足, 身破。 所謂息者, 呼吸轉為細而長, 綿綿不絕, 甚至虛凝不住
之相。 入息微有而「安」 是為道, 是謂「安」; 出息出似無是「般」 是為定, 是謂「般」, 總
稱為「安般守意」 也。 心不亂, 息相始成, 內氣綿延而起, 佈滿色身, 終將突破色身, 使心
出離, 而法身可活矣。 在禪宗謂「破黑漆桶」, 在楞嚴大定謂色身破, 十方消殉。 故習禪佛
弟子, 若要有所成就菩薩道, 當先從調息著手。
(二) 安般守意法門修行次第法門
「安般守意」 者是安那般那‧ 沙第(AnaPanaSati)之縮語,「安那」 者為入息意,「般那」 者為
出息意, 而「沙第」 者譯為守意, 以意識心繫緣在入出息上, 而從事修行功夫, 即御意至得
無為之境界也。 世尊昔在修安般守意法門時, 九十天中得自在慈念意。 在入出息間體會甚多
意義, 以安(入息)與般(出息)兩字闡述甚多的修行意境, 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云:「安為
身, 般為意, 守意為道。 守者為禁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